新闻详情

**自主化达三成 冷热连轧向**型转变

日期:2024-04-26 03:23
浏览次数:967
摘要:
冷热连轧国产化*直接受益的是冶金设备制造企业,像一重、二重这样的大企业2007年、2008年的轧机设备订单非常饱满,即使在经济放缓的当下,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依然可以见到很多轧钢机牌坊立在其中。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汪建业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对当前我国冷热连轧设备的国产化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我国已上马的30多条冷热连轧项目中,**自主化设计制造的有10余条,其他大部分为国内制造企业与外方联合设计制造。”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加快振兴16个重大技术专项,冶金装备是其中之一,即“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
  当时,汪建业*为担心的是用户企业对国产冶金装备的不信任与不支持。而今,近三分之一项工程上马的冷热连轧设备实现了**自主化成套,有力地证明了冶金装备的国产化已走在了其他专项前面。汪建业目前急于呼吁的是:加强冶金装备所需关键元器件的配套能力建设。
  标志性工程有效推动
  汪建业表示,《意见》发布后,重型机械制造业基本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经济运行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二是产品开发由仿制型向**型转变。
  他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推动冷热连轧国产化进程的两大标志性工程。一个是鞍钢和一重合作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mm热连轧和1780mm冷连轧两套大型成套设备;另一个是天津天铁热轧板有限公司1750mm热连轧机项目。
  汪建业认为,这两大工程项目的国产化,充分证明了国内冶金装备制造的成套能力。用户企业、制造企业与设计单位的成功合作,不仅促进了冶金技术装备的技术研发与工艺水平提升,也为其他钢厂新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前,国内冷热连轧的新品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一重成功研制的2150mm冷连轧机和2130mm热连轧机、二重研制成功的5米宽厚板轧机、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研制的1600mm以上的10套大型板坯连铸装备都已相继投产。
  而且,鞍钢与一重共同研制的1700mm连轧连铸成套设备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燕山大学研制开发的连轧板型控制软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配套政策及时出台
  2007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主办、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冶金装备国产化工作会议召开,《关于加快推进大型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实施方案》同时出台。《方案》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现十项冶金成套装备国产化的目标及相关措施。
  关于重点依托工程,《方案》明确指出,国有和国有控股钢铁企业是实施《意见》的主要推动者,对装备国产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制国产化设备的主要依靠对象。根据装备国产化的目标和进度要求,大型国有企业的建设项目都要首先选用国产设备。
  《方案》还明确了加快推进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具体措施,即重点项目要制定设备国产化的实施方案。对钢铁企业的技改、扩建、搬迁、重组和新建等建设项目核准时,项目单位要同时上报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使用国产化设备的名称、规格和所占设备投资比例,引进设备的名称、规格、技术参数和消化吸收国产化的计划等。也就是说,国产化方案将成为项目核准的重要依据。
  汪建业认为,该会议的召开直接促成了宝钢梅山钢铁冷热连轧项目的国产化,配套政策的及时出台是加快推进我国冶金装备国产化进程的重要政策利好。
  目前,我国国产冶金机械设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已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83%。不仅改变了我国大型冶金成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还在出口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重型机械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自主化的冶金装备不但装备本国,而且正走向世界。
  元器件配套能力有待加强
  实践证明,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下,钢铁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冶金设备国产化和自主**是一条*好的技术路线。首钢设计院轧钢系统专家赵锡浩认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由市场和用户决定的,技术装备的研制需要钢铁企业和工厂紧密合作,尤其在软件上更是如此。
  目前,虽然我国冷热连轧国产化成绩斐然,但仍未能根本改变工程成套方面各自为战的局面。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近日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由于制造企业、钢铁企业及设计院都想牵头做成套,在重大工程合作方面仍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力协调,例如,可以成立专门的成套工程公司,负责成套工作。
  在技术及工艺水平提升方面,汪建业认为,虽然我国冷热连轧制造技术不断提高,包括热加工能力及设计水平、速度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三维设计掌握仍不够熟练,软件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此外,汪建业强调,重型机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的保证,除靠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的制造技术,还要靠配套件的技术性能来保证。也就是说,没有技术性能好、寿命长、可靠性高的润滑液压系统、电控系统、轴承、密封等元器件,就很难有高技术水平的成套重大技术装备。
  为了推进国内配套件制造业的发展,他建议:一是主机企业首先选择采购国内配套件;二是建议主机企业与配套件制造企业签订战略联盟合同,以保证配套件的开发;三是国家出台强化配套件研制的政策措施,支持国产配套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