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改善民生 我国水利建设累计投资9545亿

日期:2024-04-26 19:37
浏览次数:1221
摘要:
泵阀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民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累计完成投资954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7倍,其中中央投资423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我国以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并加快向**小康社会迈进。

    农田水利:夯实国家粮食**的重要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直接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近3000亿元,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相继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灌溉农业稳步发展。国内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67亿亩,比改革开放前净增1.4亿亩,平均每年递增2%,不到国内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国内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亿亩,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5%和41.9%。自1996年以来,投入资金34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7亿元),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项目区农民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20%以上。对中部四省139处大型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到2020年将基本完成43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基本完成后,可形成节水能力22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36亿公斤。

    节水灌溉大面积推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性措施来抓”。1996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大规模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了面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目前,国内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3亿亩,占国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8%,其中低压管灌0.88亿亩,喷灌0.45亿亩,微灌0.21亿亩,渠道防渗等1.76亿亩,灌溉水利用率由“八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47%左右。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近年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形势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需要,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部和水利部共同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办公助”项目建设,调动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实施4年来,共安排以小型水源工程、小型灌排工程为重点的项目区6000个,总投资1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9亿元、地方财政33亿元、农民投资投劳63亿元,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40亿立方米。各地也通过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抗旱水源工程,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河道疏浚、村塘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清淤防渗、整修配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恢复性增长。

    饮水**: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

    吃水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进行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十五”期间,主要以解决饮水困难为主,结合农田建设,采取以工代赈和专项补助、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措施支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23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农村饮水**工程**实施,2006-2008年三年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累计解决1.09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受益区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血吸虫病重疫区的**传播得到有效遏制。大量劳动力从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显著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优先安排解决“老少边穷”地区饮水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2009年,我国将解决6000万人**饮水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确定的饮水不**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同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2013年年底前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届时,城乡居民普遍享有**清洁饮用水的宏伟目标将基本实现。